育嬰師、育嬰員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一、作為一個新的職業,育嬰師、育嬰員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育嬰員——
1) 適合面對家庭和社區,緊密幫助家長做一些針對孩子的全方位指導。
2) 適合直接進入0-3歲嬰兒家庭進行喂養和護理或對撫養人進行適當的操作指導。
3) 適合在幼兒園、早期教育機構中承擔適當喂養、護理和教育方面的訓練。
育嬰師——
1) 適合進入早期教育機構、親子園、幼兒園的托幼班任主課老師。
2) 適合以社區為單位,對數個家庭提供教育咨詢。
3) 育嬰師的就業趨向主要是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通過日臻完善的社區網絡,既可進入家庭進行指導,也可以靈活就業,像國外的私人律師、家庭醫生一樣彈性就業,或者在社區嬰幼兒服務機構工作。
高級育嬰師——
1) 對嬰師和育嬰員提供培訓。
2) 對孩子提出個性化的指導意見和教育支持,為嬰幼兒家庭提供“成長計劃”。
3) 在幼兒園和親子園進行管理工作。
4) 在早期教育機構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和指導。
5) 對0—3歲嬰兒家庭或親子園等早期教育機構提供全方位專業咨詢和系統服務。
二、《標準》對于育嬰人員的技能要求相當高:注重科學性,孩子在什么時候進行什么樣的訓練,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的訓練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有不同標準;要對不同的孩子,從吃、喝、玩、睡、語言、大動作、設計游戲等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指導;要尊重孩子,尊重科學,以人為本,教育采取生活化教育,將科學知識、健康理念從孩子的各方面全方位地滲透。而對于認證人員要求的門坎雖明文規定最低級別的育嬰員要求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以目前的培訓體系來說它的要求還是相對較高的,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要求是否能全面掌握培訓中的實際內容和知識結構?
答:在職業要求上,育嬰員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解方法,不一定要掌握原理。育嬰師是"知其然"半"知其所以然"--掌握一定的原理知識。盡管這樣,培訓課程和考試只能保證學員掌握課程內的知識內容,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育嬰師(員),還要依靠自身的不斷努力和提高。如同會計職業從業人員很多,不是每一個持證人員都會成為優秀的會計。在職業標準推廣的初期,大家考慮的是--選擇育嬰師(員)還是其他;當這個職業已廣為大家接受,很快大家考慮的就會是--那個育嬰師(員)適合我的寶寶。
三、一位從事育嬰工作近10年的吳女士表示,雖然國家出臺了此項認證,但她并不打算去培訓,因為培訓出來后到底有沒有市場,培訓了的與沒培訓的就業情況有不同嗎?與現在的待遇會有很大的區別嗎?這些都是個未知數,育嬰師的就業前景有多大?
答:有一個很好的先例。在10多年前,當國家沒有出臺導游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的規定之前,相信一部分導游從業人員也是敬業的和優秀的。后來的強制持證規定,并沒有損害這部分敬業人員的利益。相反,因為政策的出臺,打擊了黑導游,規范了市場,使優秀的從業人員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得到了更好的社會認知。由此看出,國家職業標準政策是對行業行為的規范,對行業整體未來發展提供保證。行業環境規范了,受益的是所有從業人員。而是否參加培訓和持證是個人的選擇。
四、同樣是從事幼教工作多年的于女士認為自己帶孩子是個經驗問題,她現在把孩子教得很好,家長也滿意,自己收入也可觀,那又有什么必要非去考個資格證什么的呢!況且,未必每個獲得認證的育嬰師,就能把孩子培養成天才。僅通過培訓的育嬰師就能比經驗非富的保育員更會照顧孩子嗎?
答:前面說過,個人的工作成績和國家行業發展政策的大環境是兩個問題。而且前者要依賴于后者才能有持久地發展。試想,在一個混亂無序的行業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而能獲得持續發展的。職業持證標準的推出,是為了廣大從業人員有一個共同發展的、良性的持久環境。
另外,經驗主義在這個領域已被證明過時,不然我們現在還在延續爺爺奶奶的育兒經。一個農民的經驗一定多于一個農業大學的學生,但就長遠發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畢竟是短視的(比喻不恰當但能說明問題)。系統的培訓加上豐富的經驗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
五、持證后,可否推薦工作?
答:可以。成績優秀的學員,負責向所有合作機構推薦。尤 其在標準推廣的前期,育嬰師還是稀缺資源。
六、是全日制還是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學習?
答:為方便學員,上課形式采取雙休日班。
相關文章:
相關推薦: